仔猪从出生开始,肠道菌群是怎样变化的?
仔猪出生后,随着日龄的增加,肠道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变得复杂多样,其变化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每一阶段都对仔猪的生长发育与健康状态有着深远影响。
第一阶段:初生乍到,菌群的初始定植
仔猪出生时,肠道处于微生物真空状态,但这一状态很快被打破。研究表明:出生后3小时内,80%以上的菌种已开始定植,其微生物主要来源于母体产道、粪便、地面周围环境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肠道内的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数量迅速增加,12小时内,结肠后段菌群数量可达到109CFU/g。仔猪出生24小时内,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就迎来了分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肠球菌、小梭菌、真杆菌和酵母菌等多种细菌的定植。在出生后的48小时内,由于母乳的影响,厌氧菌(有益菌)迅速崭露头角,逐步形成优势菌群(肠道中90%以上的菌种都是厌氧菌)。出生后第一周内,菌群中乳酸杆菌,链球菌成为优势菌群,内容物会保持107-109CFU/g的数量。并且这种优势在整个哺乳期得以延续。这一阶段菌群的快速建立,为仔猪肠道微生态系统奠定了初步基础。仔猪出生后第一周是肠道菌群从无到有的关键阶段,快速的形成肠道有益菌优势,是有助于减少产房细菌性腹泻的方式,比如仔猪黄白痢。
第二阶段:成长蜕变,菌群的稳定与调整
在仔猪哺乳期,随着稳定的母乳持续摄入,肠道菌群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乳酸杆菌和链球菌凭借对母乳底物的高度适应性,在菌群生态位中优势稳坐,它们能够有效利用母乳中的乳糖等成分进行生长繁殖。这种稳定的菌群结构有助于仔猪更好地吸收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能够增强仔猪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病原菌的入侵。
第三阶段:关键转折,断奶后引起的菌群动荡与恢复
断奶阶段堪称仔猪肠道菌群变化的关键转折点,这一过程通常需要2到3周的时间,肠道菌群才能逐渐恢复稳定。断奶意味着仔猪从依赖母乳转变为完全依靠固体饲料生存。固体饲料的能量物质主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与母乳中以脂肪为主的能量物质相比,其成分更加复杂。断奶的仔猪面临食欲下降,同时仔猪还遭遇断奶、混群、环境改变等多重应激影响,致使肠道结构出现异常,菌群稳定性被彻底打破。在断奶后的第一周,肠道菌群的结构最为不稳定,细菌的活力也大大降低。研究表明,断奶应激会导致小肠中的乳酸杆菌数量减少100倍,而大肠杆菌的数量则增加了50倍。肠道pH值升高(>5.5),消化酶活性降低。同时,在这一阶段还出现G-菌(如大肠杆菌)对G+菌(如乳酸菌)的排斥现象。尽管G+菌最终在成年猪肠道内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断奶初期,这种菌群间的激烈变动给仔猪肠道健康带来了极大挑战,往往容易引发腹泻等疾病,造成肠道粘膜损伤,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因此,在仔猪断奶过渡期,通常会在仔猪饲料中或者养殖过程中使用一些保健产品来调节肠道健康,比如酸化剂、微生态制剂、植物精油和酶制剂等,降低仔猪菌群动荡给仔猪生长带来的影响。
仔猪从出生开始,肠道菌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稳定到稳定、再到因断奶而重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肠道菌群会受到母体和环境微生物、断奶应激等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一过程对于优化仔猪的饲养管理、提高其生长性能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
-
什么是胎衣不下? 母牛分娩后不能在正常时间内(12小时内)排出胎衣,被称为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在饲养管理不当,营养失衡及运动不足的舍饲奶牛中更容易发生,发病率为15%左右,有的高达30%。胎衣不下轻者引起母牛子宫、阴道发生炎症,严重者由于停滞的胎衣被污染,腐败分解产生恶臭液体被子宫吸收,可出现败血型子官炎和毒血症,致使母牛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泌乳减少,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母牛死亡。即使母牛不死,也常遗留慢性子宫内膜炎,致使母牛长期配种不孕而被迫淘汰,严重影响奶牛业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 广西畜牧研究所唐考诗等根据母牛预产期和临产征候表现,在产前一周视母牛大小,一次深部肌肉注射维生素AD注射液5~10毫升。对照组则不注射。 试验发现,对照组胎衣不下发病率12%,试验组胎衣不下发病率降低8%,差异显著(P<0.05)。说明母牛临产前肌肉注射维生素AD对预防母牛产后胎衣不下有明显的效果。 试验还发现,肌注维生素AD还起到预防母牛生产瘫痪的效果。 母牛临产前肌肉注射维生素AD能取得预防母牛产后胎...
-
未经许可从事动物诊疗、诊疗活动不规范等情况时有发生,需规范动物诊疗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加强动物诊疗管理工作。
-
编者按:本文试图探讨黏菌素与多西环素联合使用的理论与实践,若有不妥,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硫酸黏菌素与多西环素配伍,许多临床兽医认为其协同增效,抗菌谱互补,延缓耐药性,降低综合成本。 一、协同增效机制 1、作用机制互补 黏菌素:通过破坏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细胞膜通透性,使细菌内容物外泄,为多西环素进入细胞创造条件。 多西环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对革兰氏阳性菌、支原体、衣原体有效。黏菌素的“破膜”作用显著提升多西环素的细胞内渗透率,增强细胞内药物浓度。 协同效果:两药联用可使抗菌效力提升3-5倍,尤其对耐药菌株效果突出。 2、降低有效剂量 协同作用允许减少单药用量。例如,黏菌素联用多西环素时,两者剂量均可降低20%-30%,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轻肝肾毒性风险。 二、扩大抗菌谱 1、覆盖更多病原体 黏菌素:主攻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多西环素:覆盖支原体、衣原体、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及厌氧菌。 联用效果:可同时应对肠道感染(如细菌性腹泻)、呼吸道混合感染(如支原体合并大肠...